癔症性人格(又称表演型人格)的核心特征是过度追求他人关注、情感表达夸张、自我中心且暗示性强。这类人格在应对内心冲突或外界压力时,会形成一系列独特的防御机制,这些机制本质上是为了保护自我价值感、避免被忽视或掩盖内心的不安全感。以下是 12 种常见的防御机制:
1. 压抑(Repression)
特点:主动将引发焦虑的想法、情感或记忆排除在意识之外,尤其回避可能暴露自己 “不完美” 或 “不被关注” 的信息。 例子:忘记曾被当众批评的经历,因为这会让 TA 感到 “被否定”。2. 投射(Projection)
特点:将自己不愿承认的欲望、情绪(如嫉妒、自卑)归咎于他人,认为 “是别人这样对我”。 例子:因嫉妒同事受关注,却坚称 “同事一直针对我、想抢我的风头”。3. 认同(Identification)
展开剩余75% 特点:模仿或 “成为” 自己崇拜的人(通常是被大众关注的对象),以此获得安全感和存在感。 例子:刻意模仿明星的穿搭、言行,甚至模仿其情感表达方式,认为 “这样会被更多人喜欢”。4. 分裂(Splitting)
特点:将人或事物极端化,非黑即白 ——“要么完全爱我、关注我,要么就是讨厌我、忽视我”,无法接受模糊的中间状态。 例子:曾对 TA 热情的朋友因忙碌减少联系,TA 便认定 “对方根本不把我当朋友”,彻底疏远对方。5. 退行(Regression)
特点:在压力下退回到幼稚的行为模式,通过示弱、依赖他人来获取关注和照顾。 例子:工作受挫后突然像孩子一样哭闹、撒娇,要求伴侣时刻陪伴,否则就认为 “你不爱我了”。6. 躯体化(Somatization)
特点:将心理冲突转化为身体症状(如头痛、胃痛、心悸等),但医学检查无明确器质性病变,症状常随情绪波动。 例子:重要场合前突然 “胃痛难忍”,既避免了可能的社交压力,又能获得他人的关心和照顾。7. 戏剧化(Dramatization)
特点:通过夸张的情绪或行为吸引注意力,将小事放大,让自己成为焦点。 例子:轻微感冒就表现得 “虚弱到无法下床”,反复向他人描述 “有多难受”,期待被频繁探望和安慰。8. 反向形成(Reaction Formation)
特点:用相反的行为掩盖真实想法,尤其当真实想法可能引发负面评价时。 例子:内心讨厌某个同事,却在公开场合对其过度热情、赞美,避免被认为 “小心眼”。9. 合理化(Rationalization)
特点:为自己的不当行为或失败找借口,避免承认 “自己不够好” 或 “被忽视”。 例子:因过度情绪化被朋友疏远,却解释为 “是他们不懂我的敏感,我只是太真实了”。10. 抵消(Undoing)
特点:通过某种行为弥补或 “消除” 自己认为的 “过错”,缓解因 “可能失去关注” 产生的焦虑。 例子:当众发脾气后,立刻用过度的讨好(如送礼、夸张道歉)挽回他人对自己的好感。11. 回避(Avoidance)
特点:刻意躲开可能引发负面评价或让自己 “不被关注” 的场景,避免直面冲突。 例子:拒绝参加有陌生人的聚会,因为担心 “没人注意到我,会很尴尬”。12. 理想化与贬低(Idealization & Devaluation)
特点:对他人快速 “理想化”(认为对方完美、能满足自己的所有需求),一旦对方不符合期待,又迅速 “贬低”(认为对方一无是处)。 例子:刚认识某人时觉得 “TA 是唯一懂我的人”,对方因忙碌未及时回复消息,便立刻认定 “TA 根本不在乎我,就是个冷漠的人”。这些防御机制的核心目的是维持 “被关注、被喜爱” 的自我形象,但长期过度使用可能导致人际关系冲突、情绪失控,甚至影响对现实的客观认知。如果发现自己或身边人频繁出现这些模式,且明显困扰生活,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是很有必要的 —— 通过专业引导,可以逐渐建立更灵活、健康的应对方式。
发布于:甘肃省盛达优配官网-配资代理平台-配资网络炒股-股票账户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